![]() |
|
當前位置:首頁 >> 中國概況 >> 正文 |
環境保護狀況 |
http://www.uf46.com/ 2010-07-09 |
新中國建國60周年以來,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進展,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得到控制。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,環境質量問題日漸突出。改革開放以來,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事業,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,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,局部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。上世紀80年代初期,全國環保治理投資每年為25-30億元,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0.5%;2007年,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3388億元,約為1981年的135倍,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.32%。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穩步增長。2008年,全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801億元,是1981年的334倍。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8106萬立方米,是2000年的3.8倍;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0.2%,比2000年提高35.9個百分點;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3.3%,提高9.6個百分點。2008年,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321萬噸,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萬噸,分別比2005年下降6.61%和8.95%,實現了兩項污染物排放總量雙下降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,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,發展迅速。經過不懈努力,環境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,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,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得到加強,污染治理投入穩步增加,全國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了控制,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。 一、環境保護事業積極穩步發展 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在上世紀50、60年代開始孕育,70年代,我國的環保事業在艱難中起步,開始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。1972年6月,我國政府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,會議通過了《人類環境宣言》,環境保護開始擺上國家議事日程。 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,審議通過了“全面規劃、合理布局、綜合利用、化害為利、依靠群眾、大家動手、保護環境、造福人民”的環境保護工作32字方針和我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――《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》,成為我國環保事業的第一個里程碑!兑幎ā诽岢隽朔乐挝廴敬胧┍仨毰c主體工程同時設計、同時施工、同時投產的“三同時”原則,后來成為我國第一項環境管理制度,至此,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開始起步。 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得到加強,環境保護事業穩步發展。1978年,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通過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規定,“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,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”。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憲法中對環境保護作出明確的規定,為我國環境法制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同年12月,黨中央批轉的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關于《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》明確指出:消除污染、保護環境是進行經濟建設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1979年頒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(試行)》使環境保護工作步入法制軌道,加快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。 進入80年代后,步入正軌的環境保護事業穩步發展。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,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,制定了“經濟建設、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要同步規劃、同步實施、同步發展,做到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、環境效益相統一”的指導方針,明確了“預防為主、防治結合”,“誰污染、誰治理”和“強化環境管理”的環境保護三大政策。1984年5月,國務院發出《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》,對有關保護環境、防治污染的一系列重大問題,包括環境保護的資金渠道都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,環境保護開始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,成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1989年4月,國務院召開第三次環境保護會議,提出積極推行深化環境管理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、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制、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項新制度和措施,對新上項目堅決實行“三同時”,不增加新污染源,對老污染源有計劃、有步驟分期加以解決。 “八五”期間,特別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,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《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》,第一次明確提出轉變傳統發展模式,走可持續發展道路。隨后中國又制定了《中國21世紀議程》、《中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》等綱領性文件,提出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、對策以及行動方案,確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重點,加大了執法力度,積極穩步推行各項環保管理制度和措施,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。 “九五”期間,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“九五”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》,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,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得以實施。期間,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,環境保護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。國務院發布了《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》,實施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》和《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》,大力推進“一控雙達標”(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,工業污染源達標和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按功能區達標)工作,全面展開“三河”(淮河、海河、遼河)、“三湖”(太湖、滇池、巢湖)水污染防治,“兩控區”(酸雨污染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)大氣污染防治、一市(北京市)、“一海”(渤海)(簡稱“33211”工程)的污染防治,環境污染防治取得初步、階段性進展。國家確定的“九五”環保目標已基本實現,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。 “十五”期間,黨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、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。為落實科學發展觀,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法律、自然資源法、環境保護行政法規、環境保護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、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等。2002年,我國第一部循環經濟立法――《清潔生產促進法》出臺,標志著我國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開始向全過程控制轉變。 “十一五”時期,國家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,制定了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,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加大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,強化資源管理等一系列政策;建立了節能降耗、污染減排的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和制度,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。
|
|
![]() |
|
![]() |
熱門景點: 黃山 - 湘西鳳凰 - 九寨溝 - 廣西漓江 - 天涯海角 - 泰山 - 頤和園 - 杭州西湖 - 山海關 - 圓明園 - 八達嶺長城 - 神農架 - 千島湖 - 五臺山 - 北戴河 | ||
|